全面负责标本馆工作
研究方向为两栖动物多样性进化与保护
Be fully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of the museum.
Research interest: 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Published 47 papers, described 38 new species of amphibians.
全面负责标本馆工作
Be fully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of the museum.
Research interest: 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Published 47 papers, described 38 new species of amphibians.
王斌,男,43岁,博士,副研究员,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两栖动物多样性进化与保护。获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A类。目前担任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馆长和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创新团队组长。
共发表SCI论文71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 Reports(Cell子刊)、ISME Journal、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47篇,包括一区Top论文6篇。评估了中国两栖动物的濒危状况;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
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子课题(1项)等项目26项,总经费2080万元(合同经费>2700万元)。
主要业绩简介如下:
新物种发掘和中国两栖动物濒危状况评估
发表两栖动物新物种38个,促进了中国两栖动物分类和系统学发展;代表性新种(如百山祖角蟾)被新华社等报道,网络浏览量达上千万。
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即《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 第四卷 两栖动物》上、下册和《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第二卷 动物 脊椎动物(IV)两栖纲》
揭示了洞穴物种红点齿蟾等极端环境类群的适应性演化机制
揭示了喀斯特洞穴物种红点齿蟾洞内外复杂生活史及其可塑性适应性机制,成果发表在Cell Reports(Cell子刊)和ISME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
解析了海岛、高原、荒漠等极端环境下两栖动物迥异的适应演化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Molecular Ecology、Integrative Zoology等知名期刊。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支撑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
近十年来,为满足Y水电、NSBD等青藏高原重大工程的生态环保需求,开展了区域动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多样性影响评估、重点物种保护技术研发等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公开),支撑了我国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
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传承费梁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担任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创新团队组长,组建了“费梁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攻关突击队”。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名和硕士研究生5名。